公平

核心概念

一、 公平的本能感知和重要性:公平是人類早期發展階段的本能感知,也是促進合作和社會互動的基礎之一。

二、 公平的相對性:不公平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上,因為需要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才能判斷是否處於不公平的位置上。

三、 個別需求與情況的考量:公平不一定意味著每個人得到相同待遇,而是根據個人的需求和情況給予適當的對待。

四、 多元觀點和知識交流:關於公平的觀點可能因人而異,而知識和資訊的交流與流通是促進公平的重要媒介。

五、 不公平的克服和積極行動:不公平不應成為阻礙前進的藉口,而應該成為努力的方向。透過提升自己的影響力、積極行動來推動更公平的世界。


為什麼重要

一、研究顯示,在公平環境中成長的個人,更能為他人著想,有助於與周圍的人建立相互支持的關係,因此也會帶來更高的個人幸福感。

二、孩子在他們覺得公平的環境中,更願意嘗試新技能、更有動機學習、獲取更好的成績。

三、讓孩子理解「公平」,能幫助孩子成長和實踐同理心。當我們了解別人需要的、在乎的,和我們需要的、在乎的並不一樣時,我們才會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且跳出自己的角度思考別人的立場,了解平等並不總是公平。

四、理解公平的概念在學校尤其重要,因為在學校裡,孩子常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與同年齡孩子在學業或行為上的比較

有些孩子容易得到肯定和獎勵,有些孩子會得到特殊服務、激勵或更多關注,有些激勵看起來很特殊或「不公平」。讓孩子越早接觸「公平≠ 均等」的概念,他們會更早覺察每個人的不一樣,變得更加體貼他人的需要,也更加了解自己的需要。


策略方法

一、大部分的孩子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以自我為中心來思考事情,所以當他們說「不公平!」時,通常是因為他們不喜歡那樣的結果。要引導孩子思考公不公平時,得先引導孩子能考量別人的感受。
例如「媽媽雖然做的家事比較多,爸爸做的比較少,但媽媽沒有覺得不公平,因為‧‧‧‧」,再例如「霜淇淋價錢是冰棒的兩倍,兄弟兩人哥哥選擇霜淇淋,弟弟選擇冰棒,弟弟覺得不公平,吵著要兩根冰棒,但這樣哥哥是否就覺得不公平了呢?」大人多分享想法,孩子更能學會公平的真正意涵。

二、營造安全可靠的校園氛圍或家庭氣氛,讓孩子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對於公平或不公平的感受並提出問題。

三、當孩子真正碰到不公平的事情時,大人要用同理且正向的心,教導孩子如何以合理、積極的態度去爭取公平,孩子未來才能堅強面對社會上的種種不公平。

四、老師可以透過家庭作業、課堂討論或活動,與學生討論在家庭、學校或社會中,為什麼以不同方式對待他人,是公平且善意的。 然後說明老師打算如何做到公平而不是平等。例如,訂定相同的規則,但違反規則時,可以由老師根據情況,選擇最有效的一種。或者,也可以讓孩子從列表中自己做出選擇並承諾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