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關懷

核心概念

一、兒童需要成人的引導與幫助,才能將同理心、關懷和同情的種子,培育發展成為有愛心、有道德的人。

二、愛與關懷別人的能力,就像學習某種技能,每天反覆練習,能讓關懷別人從習慣,發展成為我們的本性。

三、若能將愛與關懷,轉化成孩子的日常責任,而不只是被獎勵的行為,則更有可能使愛與關懷在日常行為中根深蒂固,成為內化的美德。


為什麼重要

一、作為家庭成員,我們接受家人的關心,也有責任關心家人。

我們與家人的關係,是所有人際關係的基礎。能夠關心家人,才能學會好好關心朋友。因此,鼓勵孩子思考關心家人的方式,例如,照顧弟弟妹妹、協助爸爸組裝傢具、協助媽媽晾衣服、給奶奶倒水送藥…,可以拓展更多的關心模式。


二、當孩子能夠關心他人,並為他人承擔責任時,他們會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成為更好的合作者,也因此會有更快樂、更成功的人生。

策略方法

一、努力讓孩子察覺與感受被愛、被關心。

當孩子們能夠察覺到身邊的人是這麼關心自己、愛自己時,他們就能學會用同樣的方式去關心別人。


二、給孩子明確的訊息:「關心他人」比任何行為都重要。

讓孩子真切知道,老師與父母都認為,關心他人是重中之重,與自己的幸福同等重要。例如,與其對孩子說:「最重要的是你快樂」,不如說「最重要的是你很善良,你很快樂」。


三、鼓勵孩子同理朋友的情緒與問題,並採取實際行動幫助朋友。

四、為孩子創造練習的機會

讓同學或兄弟姐妹能在功課上或是家事上互相幫忙。若有機會,也可以安排讓他們有機會當大哥哥、大姐姐,帶領幼兒園或一年級小朋友,練習耐心與愛心。


五、引導孩子固定做家事。

讓孩子從做家事當中覺察,我們會因為對家庭有貢獻而增加自信,也會學到用貢獻與付出來表達對其他成員的愛與關懷,更會因為幫忙家事學到負責任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六、大人示範「關心行動」。

大人的言行對孩子是積極的示範,因此父母或老師可把握每個可以示範對其他人表達關心的機會與方法,讓孩子學習。例如,「○○今天你看起來很沮喪?怎麼了?」或者,「○○你是不是生氣了?為什麼生氣?可以告訴我嗎?」。